在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北校区,一场别开生面的化学和生物选修课打破了传统科普的固有模式,学生们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科普的主动传播者,以独特的方式诠释“科学家精神育人”,开启了一场充满活力与创新的科学探索之旅。
一、创新课程设计,构建“学生主导”的科普新模式
本选修课摒弃了“专家讲、学生听”的常规科普模式,以学生为中心,打造了全新的科普实践体系。课程起始,方艳老师和张寒英老师通过讲述科学家故事与前沿科研成果,点燃学生的探索热情。学生依据个人兴趣自主选题,深度挖掘文献资料,精心制作PPT与展板,化身“小讲师”,开展科普活动。学生完整经历了“选题 - 资料收集和整理 - 科普讲解 - 问题反馈”的科研链条,让“求真、创新、坚守”的科学家精神不再是抽象的概念,而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实践行动。
二、学生深度参与,在主动探索中收获成长
学生们在各自选择的课题中深入钻研,不仅掌握了丰富的学科知识,还锻炼了多方面的能力,更深刻领悟了科学家精神。
化学科普选修课
青蒿素攻关组
学生以“四氯化碳萃取碘水”模拟“青蒿素提纯”。面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,他们积极查阅资料,深刻体会到屠呦呦团队的科研智慧。他们分享的内容,让同学们感受到科研是“理论 + 试错”的不断探索过程。
结构化学团队
通过培育“玫瑰晶核硫酸铜晶体”,领悟到卢嘉锡先生的创新思维。他们分享了自己在简陋实验条件下不断尝试的经历,传递出“在约束里找创新”的科研精神。
北大稀土组
课题围绕“稀土磁性提取奥秘”展开。通过查阅资料积极探究如何改进实验,使模拟物更接近真实稀土。他们详细讲解相关内容,让大家了解到徐光宪院士“让稀土物尽其用”的科研担当。
原子量测定组
学生复刻“铟原子量测定”实验。他们分享了“验证与修正”的艰辛过程,让大家明白课本上简单的原子量背后蕴含着无数科研工作者的努力。
生物科普选修课
生物选修课的同学们分成四个小组,分别选题为《植物的传粉方式》、《西瓜的驯化栽培历史》、《人类行为对植物产生的影响》和《植物果实对环境适应性的特征分析》。同学们在克服了中途转题的困难,适应新课题的内容,在短时间内,利用课上课下的时间进行相关资料的查询和整理工作,并撰写成科普论文。经老师同学和专家之间的交流论证来修改论文文稿。定稿后制作PPT并进行讲解录制视频,杨老师给同学们进行指点。同学利用有限的时间互相讲解并熟练文稿,最终圆满的完成了科普汇报讲演。
三、专家助力解惑,北师大和中科院教授搭建科研成长桥梁
2025年6月13日,北京师范大学卢忠林教授亲临课堂,为学生们的科研探索之路点亮明灯。针对青蒿素攻关组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,卢教授指导学生进一步优化了海报中的思路;面对结构化学团队的问题,他启发学生,拓宽了学生对“实验条件控制”的认知;对于北大稀土组的难题,他分享了真实案例,让学生明白科研是一个持续优化、不断探索的过程。在与教授的交流中,学生们不仅解决了实验中的困惑,更深刻认识到“科研是理论与实践的持续对话”。
中科院植物所杨勇研究员在百忙之中帮同学们修改课题,并且指点同学们的科普论文写作。在科普讲解方面,针对同学录制的视频进行指点。杨勇老师也亲临现场聆听了同学们的科普汇报,汇报后进行了详细的指导,对学生的表现表示肯定。
四、课程深远意义,培育科学精神,赋能学生成长
这门创新选修课,让学生在知识、能力与精神层面都收获颇丰。知识上,学生熟练掌握了核心实验技能;能力上,“文献分析、实验设计、成果输出”等科研素养得到显著提升;精神上,“爱国、创新、求实、奉献”的科学家精神深深扎根于学生心中。对八十中学而言,该课程是“五育并举”的生动实践,以学科为载体,全面融合科学精神、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,力争实现“立德树人”的教育目标。
当学生们自信地侃侃而谈时,我们看到,科学家精神的种子已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。这场从课本到实验台、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选修课,不仅为学生打开了科学世界的大门,更让科学的火炬在青春校园中代代相传,照亮学生们未来的科学探索之路。